金融海啸对过剩的国内太阳能企业而言,可谓雪上加霜。由于这些企业主要市场在海外,在忍受国外订单下滑的同时又要承担汇率变化造成的损失,那些指望在太阳能行业“赚一把就走”的投资者也梦断股市了。
记者发现,2007年7月31日时,无锡尚德、浙江昱辉、江苏CSI、天合光能、江苏林洋、河北晶澳、中电光伏、江西赛维和天威英利9家海外上市太阳能企业市值为176.16亿美元,而根据11月17日当日股价计算,上述9家企业的市值仅为40.39亿美元,缩水77%。
对于投资了这些企业而未完全退出的PE和VC们来说,形势真的比较糟糕。但是联想投资总经理李家庆说,更惨的还是那些过去一年内比照市场市盈率投资了太阳能的风投,这些未上市企业吸引了大量资本以后,势必要扩产,而目前市场的需求萎缩却令他们进退两难。
根据公开资料,本报记者作了粗略的统计,发现,从2005年到2007年,无锡尚德、CSI、天合光能、林洋能源、中电光伏、江西赛维吸引了高盛、龙科、英联、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集富亚洲近20家风投,共为这6家太阳能企业注资3.36亿美元。
如中电光伏共吸引了OZ Management、瑞士信贷、崇德投资、清华创投、普凯投资6110万美元风投,根据本月17日的股价计算,该公司目前市值只有1.13亿美元,每股亏损0.27美元。根据河北晶澳三季度报告,显示该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普通股东净亏损为人民币1.428亿元(合2100万美元),基本每股 ADS 亏损为人民币0.92元(合0.13美元)。
但据李家庆观察,过去几年,约二三十家企业太阳能产业链内中国企业吸引了风投,另外,也包括正泰集团这样一些民营资本大规模入市,大量资本的注入这个“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进一步导致了产能过剩。
普凯投资主管合伙人姚继平也认为,特别是去年在高位时进入太阳能领域的VC会“很惨”。当时的市盈率很高,而流动性对VC又是至关重要的。
截至美国时间11月17日,尚德(STP)的市盈率从IPO时的56.8倍降到了8.89倍,当年普凯以900万美元入股尚德,不过现早已退出,成功获利10倍左右。中电光伏则是普凯投资的第二个太阳能项目,IPO时20.9倍的市盈率可谓很成功,但现在中电光伏的股价大跌。“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从中电光伏退出”,姚继平说,“但是我们并不缺钱,不用急着兑现,况且我们更加看好这家企业的长期发展”。
市场上哀鸿一片,但姚继平还是看到了希望。“比如说,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太阳能市场的成长”,姚继平认为,新能源的前景尽管依旧引人注目,不过眼前的问题的确也非常棘手。
目前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企业,正面临欧元贬值、短期市场萎缩的双重煎熬,甚至有市场传言称,“至少50%的中小光伏企业已经面临停产”。
龙头企业方面,无锡尚德、晶澳太阳能的产能已在进行季节性的调整,同时下调了第四季度的营收预期。其中,无锡尚德将2008年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从550MW下调至490MW,将2008年全年营收预期从20.5亿-21.5亿美元下调至18.5亿-18.5亿美元;晶澳太阳能第三财季净亏损2100万美元。
小型企业更是苦不堪言。“国内有80%的光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有的企业已在压产保利润,有的已关门停工”。赛维LDK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佟兴雪说。
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之下,中国光伏企业的冬天将会持续多久?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三年后才能恢复,即使是APEC乐观的估计,也需要18个月的时候全球经济才能开始复苏,而光伏企业的冬天则会更长。”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能源网首席华体会(中国)官韩晓平抛出如是观点。在韩晓平看来,纵使于西方社会,太阳能电池依然属于“奢侈品”范畴,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首先从传统消费品开始,继而才会传导到太阳能电池等贵重商品,“估计这个冬天至少要两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则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光伏产业为新兴产业,欧美国家都出台相关法律措施补帖其发展及居民应用,中国方面亦有对光伏产业的扶持计划,“金融危机的影响应该是短期的,这个时间应该不需要两年。”
集体过冬
对于国内光伏企业,第一个阵痛是现货市场硅价格狂跌。2008年6月,硅片价格为人民币58元/片,11月跌至40元/片;电池片第三季度由3.47美元/瓦跌至2.63美元/瓦。
“自从8月份以后各个厂家很多订单取消,很多出口的产品都返销国内,冲击非常大,一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