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节能中心在苏州举行“中国能效之星”首批四、五星级工业企业名单发布活动,并对获得五星级评价的亨通集团进行了现场调研。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中国能效之星”评价活动专家陶文铨、能源基金会代表,以及全国省级节能监察中心、副省级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节能监察中心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参与。获得首批“中国能效之星”的五星级和四星级用能单位代表也参加了活动。

在本次试点的江苏、湖北、陕西等地区,有关机构积极组织开展相关评价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能效之星”评价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天活动发布的“中国能效之星”名单,是首批获得五星级和四星级的工业企业,来自首批试点相关省份。从名单上看,江苏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陕西宝鸡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24家工业企业榜上有名。
“中国能效之星”是由国家节能中心组织和发起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和能效水平进行客观、科学评价,并给予相应星级的活动。该活动从制度规划、节能实践、能源绩效等方面评价企业(用能单位)节能工作情况和效果,系统科学展示其能效水平。
国家节能中心倡导和推动这项活动,目的主要是强化用能单位的能效意识和能效形象,推动其不断寻找节能空间和机会,进而提升其整体能效水平。活动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对用能单位的能效水平进行全面“体检”。国家节能中心与有关方面将分别给予一至五星“中国能效之星”星级评价,宣传推广典型经验,提高其在节能低碳方面的社会形象。活动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在部分地区及高等院校中先期开展。
活动基于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管理、实践、效果等方面对企业(用能单位)整体用能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类似于去医院进行“体检”,旨在强化企业(用能单位)的能效意识,树立能效形象,借助市场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用能单位)节能的内生动力,助推我国的节能事业。
2013年2月,中国能效之星首批试点在江苏省,湖北省,陕西省的工业企业和北京的非工业企业及北京高校中率先开展。根据各地和行业评价方案不同,评选出不同级别的星级企业。2013年4月,国家节能中心在福州召开发布会,正式启用中国能效之星标识系统。
“中国能效之星“诞生: 2011年7月,国家节能中心主任李仰哲带队赴江苏省苏州市对“能效之星”创建活动开展专题调研,开启了“中国能效之星” 实践探索之路。 2012年初,在苏州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在全国开展“中国能效之星”评价活动进行了顶层设计。 2012年7-8月间,国家节能中心组织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专家、能源审计机构和企业代表多次召开研讨会,修改完善“中国能效之星”评价指标体系。 2013年2月,选择部分省市和全国高校节能联盟开展评价试点。 2013年4月,国家节能中心在福州举办“中国能效之星”标识发布会。 2013年8-9月间,试点地区对申请评价的用能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辅导培训、能效诊断和现场审核。 2013年12月,国家节能中心组织专家对试点地区推荐参评国家四、五星级的30多家用能单位进行了集中评审。 2014年4月,国家节能中心正式发布首批“中国能效之星”四、五星级用能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