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伯意识到,光伏设备企业要想发展好,必须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紧密结合。为此,华伯必须彻底打破以往设备和工艺脱节的发展模式,直接同步工艺技术的发展。”李伯平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而在孟宪淦看来,如果国内光伏市场发展, 国内组件企业遇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截至2010年年底,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已达到4000多万千瓦,光伏累计装机才80多万千瓦。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远远高于光伏设备,因为风机制造业的市场几乎全在中国。没有市场的拉动,装备制造业没法发展。只有自己使用了,别人才敢用我们的设备。”孟宪淦表示。
呼吁政府专项资金支持
“国家如果能建立长期稳定的专项支持资金,通过联合攻关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技术装备难题,引导并支持加快建设国产化装备开发基地、建立多层次的开发专项基金和支持国产装备的示范应用,必将更大范围推进光伏生产装备的国产化。”李伯平对国家的政策支持抱有很大的希望。
太阳能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可用的最大能量来源,它提供了其他可再生能源不能提供的好处。
2010年四季度全球光伏制造设备支出(包括晶硅电池从铸锭到组件和薄膜电池面板制造设备支出)高达29亿美元,连续第六个季度增长,而同期的光伏行业产能也有两位数的季度增长。亚洲电池制造商的设备需求将在2011年继续推动设备营收的增长,Solarbuzz预计2011年全年将达到117亿美元,超过2010年的107亿美元。
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光伏产品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这大大推动了全球光伏应用的发展。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以及光伏发电在全球的推广应用力度逐步增强,光伏产品的价格呈现快速下滑趋势。
据统计,1978年,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价格为78美元/瓦,发展到2011年,已下降到1.6美元/瓦以下。全球范围内,光伏产业持续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中国企业在推动光伏制造产业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原辅材料和光伏设备的国有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不仅代表了低成本和高质量,还代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被誉为“中国光伏之父”的国内专家杨怀进最早是做半导体行业的,早年转到光伏行业。
6月上旬,他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太阳能装备制造行业国内还没有正儿八经的企业,有的只是对国外设备的简单拷贝。这就好比电视制造业中引进了几条显像管生产线,并不掌握等离子、液晶技术一样,还处于低端。”
“研发这块,国外很强,但生产不强。而研发又离不开生产,做得好的应该是边生产边研发,中国提供了集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资源条件,所以,他们找中国。”杨怀进说。
杨怀进分析,目前,光伏行业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全球光伏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产品成本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其次,光伏行业对装备的依赖度非常高,中国的设备国产化将对中国在硅片、电池、组件的成本控制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再次,全球加速降低光伏的补贴政策,光伏行业如何迅速减低成本,摆脱对政府补贴政策的依赖,使这一清洁能源迅速市场化已成为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最后,由于光伏行业根本的供需关系取决于成本,成本的大幅下降必将带来市场的成倍扩大,未来预计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们认为,设备的国产化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将大幅减低生产的单位成本,带动需求的迅速上升。”李伯平告诉记者,“部分供应不足的设备在未来将成为投资热点,若干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加入将改变未来光伏市场的竞争格局,新的颠覆性的技术可能会改变产业发展进程和竞争格局。”
“国家如果能建立长期稳定的专项支持资金,通过联合攻关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技术装备难题,引导并支持加快建设国产化装备开发基地、建立多层次的开发专项基金和支持国产装备的示范应用,必将更大范围推进光伏生产装备的国产化。”李伯平对国家的政策支持抱有很大的希望。
上一页 [1] [2]
|